(阿坝师范学院2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班李梦)
那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周五,却在我生命中刻下了不普通的印记。阳光正好,微风和煦,就在这样明媚的日子里,我遇见了余松老院长。初见时的印象极为深刻:他步履稳健,双目炯炯,周身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折的“劲”,恰似雪域青松,精神矍铄。
退休不退志,笔耕是他对时代的回答。“小朋友,给你们看看我的本子吧”他亲切地招呼我们。翻开那本厚厚的笔记本,泛黄的纸张上,手写体如群蚁排衙,墨痕深深浅浅,浸透纸背。这里记录着他授课思想的精髓,我看见的不只是笔记本上的知识,还有洋溢出的“坚守与热爱”。这便是余老师从未间断的“战场”,一支笔,一方纸,构筑着他心中教育强国的无声堡垒。其中一篇笔记,是为近期到我们学校讲座,针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指导所做的准备。这看似“笨拙”的坚持,让我们触摸到一种沉甸甸的师道尊严,以及对知识、对教育近乎虔诚的敬畏。谈及2015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他欣慰之余,目光中更透出深沉的思考:“校牌换了,我们作为教师,更要思考的是,教育水平真的随之提升了吗?”这质朴而犀利的发问,重重敲在我们心上,是对“教育强国”内涵最真切的叩问。
山摇地动时,他的身影是定盘的星。回忆的潮水涌向2008年。提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余老师不只是汶川教师也是汶川人),他神情凝重。他是地震来临前第一个到达教学楼的老师,地震发生那刻,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最终将惊魂未定的学子们安全带至空旷的操场。那一刻,他不是院长,只是一位在最危险关头,将“我的责任”置于生命之前的普通教师。这份担当,源于血脉,更源于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的信仰本色。
“无用”之言,蕴藏着思政的大用。他爱引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眼中闪着光:“中国在我心中,不止可爱?更是强劲的!”谈及思政课,他语如金石:“‘无用乃大用’,德行立人,根基才牢!”他铿锵有力地改写古训:“天下兴亡,我的责任——非推诿于‘匹夫’!”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大学,是三观成型的熔炉。德在前,才有脊梁撑起家国。” 这些话语,如同他笔记本上的墨痕,深深印入我的脑海。
谈及家人,余老师脸上洋溢着温暖和自豪。他的女儿远在大洋彼岸,在美国一所高校的孔子学院任教,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他欣慰地说。这何尝不是他毕生教育理念的延伸?他自己扎根在阿坝师院,从他笑唱“1992年”的日子起,便如一棵青松将知识的种子、文化的根系深植于这片土地,又渴望其枝叶能伸展向更广阔的天空。这何尝不是他教育理念的延伸?心向寰宇,以“五老”之躯传递着文明薪火。
访谈尾声,我们辞行,他挥手道别。回望他挺拔的身影,仿若一座移动的界碑——界碑之上,刻着“德在前”的箴言;界碑之下,是手写山河的赤诚。他未曾惊天动地,却以最平凡的坚守诠释教育家精神的真谛:于变革大潮中锚定方向,在细微处筑牢信仰之基。这涓滴之力,终将汇入教育强国的壮阔波澜,托举起一个更“强劲的可爱中国”。站在如今的中国,我们不得不为此而热泪盈眶。正是有余老师们这样老教师爱的点点星光,才筑成了教育的无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