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师范学院23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1班 苏钰)
车轮轻快地碾过路面,驶向会场。车窗外,阿坝的蓝天白云一如往昔。车内,却进行着一场看似随意却意蕴深长的对话。坐在我身边的,正是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首任院长,余松老师。2019年退休的他,精神矍铄,笑容和煦,全然没有想象中的严肃院长架子。这次“读懂中国”的采访,竟是在去往党员开会的途中,以最轻松的车内聊天形式完成了。
“余老师,听说您当院长时,对成绩评定做了个‘大胆’改革?”我抛出了好奇的开场白。
余老师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带着一丝回忆的温暖:“是呀,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从五五分改成了六四分。”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飞逝的田野,“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想让娃娃们别只盯着期末那几天。课堂不来,笔记不做,讨论不参与,光靠最后突击背书,能学到什么呢?”他的话语朴实,却直指教育的核心——过程与参与。
“那六成的平时分,可不光是签到那么简单吧?”同行的另一位同学追问。
“当然不是!”余老师转过头,眼神认真起来,“课堂发言积极不积极?思考深不深入?笔记记得认不认真?是不是真正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些都要算进去。”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膝盖上轻点,仿佛在敲击着无形的键盘,输入着对学生的期待。“知识不是灌进去的,是要自己‘长’出来的。提高点平时分的‘分量’,就是想‘撬动’更多同学真正走进课堂,参与到学习这个过程中来。出勤率是上去了,但更重要的是,课堂‘活’了,我看到更多眼睛亮起来了。”这看似微小的“六四开”改革,背后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教育强国,根基在于激发每一个课堂的活力,在于唤醒每一个学子的主动求知欲。
话题自然转到了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余老师的神情更加恳切:“大学这四年,金子一样宝贵啊!一定要把握住!”他语重心长,“往大里说,别辜负了国家培养你们的心血,别辜负了党对青年一代的厚望。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靠的就是你们有真本事,有硬肩膀!”车厢里安静下来,只有引擎的轻鸣和他沉稳的声音。“往小里说,也别辜负了含辛茹苦供你们读书的父母,别辜负了自己寒窗苦读的这些年。”他微微前倾,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锻造好了,有学识、有品德、有强健的体魄,未来才有充沛的精力去为社会做贡献,去担起那份属于你们的责任。记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于你们,天下兴亡,更是你们的责任!” 这“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铿锵之语,并非口号,而是他对青年融入时代洪流、勇担强国使命的最深切嘱托。
车行至会场。会议开始前,余老师并未闲着。他习惯性地从随身的旧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纸页已有些泛黄卷边,密密麻麻的手写体,墨迹深深浅浅,记录着思考的轨迹。他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地与身旁的年轻老师交流起来:“你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就是务实清廉,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做老师的,更要带头,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上好每一堂课,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花架子……”他一边讲解,一边在笔记本上比画着,那份专注与投入,仿佛不是在开会间隙的闲聊,而是在进行一堂严肃的现场教学。那本厚厚的笔记,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备忘录,成为他践行教育家精神、思考育人之道的无声见证。每一页墨痕,都是他心系教育、笔耕不辍的缩影,是“退休不退志”的最佳注脚。
抵达目的地,我们下车告别。回望余老师夹着笔记本、步履坚定走向会场的身影,在阿坝澄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挺拔。车轮上的短暂访谈结束了,但余老师的话语和身影,却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教育改革的细微处——如那“六四开”的成绩改革、在言传身教的点滴中——如开会间隙的笔记本交流、在对青年未来的殷殷嘱托里——“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生动诠释了一位老党员、老教师、老教育工作者最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教育家精神。
他像一棵扎根在川西高原多年的青松,年轮里刻满风霜,枝叶却始终向着阳光生长。他默默坚守的三尺讲台和一方书桌,正是建设教育强国最基础也最坚实的砖石;他手中那支不曾停歇的笔,书写的不仅是教案和笔记,更是用一生“手写”地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山河家国的挚爱。这涓滴之力,汇聚起来,终将托举起一个更加强劲、可爱的中国。而我们青年一代,从他手中接过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那份沉甸甸的、属于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