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25年3月28日14:30,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在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以“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大气物理与防灾减灾科普基地主办,阿坝州青少年“无人机+科技创新”教育培训项目及“绿色阿坝 红色传承”特色科普能力提升项目承办,特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曾体贤教授担任主讲人。

曾体贤教授从科学基础与技术手段出发,系统阐述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核心原理。他指出,该技术通过干预云降水物理过程实现天气调控,具体包括:催化技术:利用飞机、火箭等载体将碘化银等催化剂播撒至云中,通过改变云的微物理结构促进降水或抑制冰雹形成。监测与预报:依托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实时监测云层动态,结合数值模拟技术预测作业条件,确保科学决策。作业实施:根据空域管理要求,选择适当时机和区域进行精准作业,如增雨、防雹等。

曾教授结合我国实践案例,分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多维度需求与显著效益。防灾减灾:在干旱、冰雹等灾害频发地区,通过增雨作业缓解旱情,或通过防雹减少农业损失。例如,2024年云贵高原冰雹联防案例中,人工干预成功降低灾害影响。资源保障: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人工增雨可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助力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重大活动保障:如赛事、庆典期间,通过消云减雨改善天气条件,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生态保护: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曾体贤教授提出以下路径。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环保催化剂(如新型焰剂)和智能化作业装备(如无人机增雨系统),提升作业精准度。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大气科学、材料物理、电子信息等多领域协同,深化云降水物理机理研究。业务体系优化:构建“国省一体化”平台,强化监测预报、效果评估(如AI技术应用)和风险管理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粮食安全、碳中和等重大需求,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生态、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讲座吸引了学院师生、科普项目成员及阿坝州青少年代表近200人参与。互动环节中,曾教授鼓励青年学子夯实专业基础,投身气象科技创新,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贡献力量。参会者纷纷表示,讲座深化了对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内涵与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和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次活动不仅推动了校地科普合作,也为阿坝州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注入新动能,彰显了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
摄影:姚建君
撰稿:赵雪莲
初审:王宁宁
终审:卢永雪